查看原文
其他

谁家学校又双叒叕上头版了?噢,原来是我的民大

融媒体中心 西北民族大学
2024-07-17

正文字数:3163字   3图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2023年9月8日,《中国民族报》头版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共建共进体系》为题对我校一体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行了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图为中国民族报电子版截图)



【报道全文】


西北民族大学“大中小”一体化推进——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共建共进体系


“大家知道为什么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从未间断吗?”新学期伊始,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大四学生崔静茹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学历史辅导教师。每周五下午4点,她会准时出现在西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室,为学生辅导《中华文化导论》课。

大学生为何在中学上起了课?原来,这是西北民族大学“大中小”一体化推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共建共进体系的一个实践案例。

2020年初,西北民族大学与兰州市城关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兰州市第十九中学、西北新村小学分别挂牌成为西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西北民族大学由此形成了大学、中学、小学一体化办学格局。

如何在各学段学生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年来,西北民族大学围绕“五育共建”“五联共进”,大中小学同上一堂课、同过一个节、同干一份事业……构建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共建共进体系。

共建共进,一体化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一段时期以来,如何在中小学更有效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尚处在探索阶段。实现大中小各学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有效衔接,不断提升教育实效,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育人合力,成为西北民族大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西北民族大学修订了《关于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将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纳入整体规划。

“不断健全完善从娃娃抓起、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的落实机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覆盖,是培养具有牢不可破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时代新人的必要之举。”西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石迎春表示,学校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既保持各学段的梯度得当,又实现全学段的螺旋式上升。

据石迎春介绍,西北民族大学把大中小学都强调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放在一体化建设中协调统筹,抓住内容衔接这一关键环节,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学校思政课的具体任务,做到横向贯通、纵向衔接。

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和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西北民族大学印发附属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探索实施德育共建、智育共建、体育共建、美育共建、劳育共建的“五育共建”和制度联建共进、机制联动共进、人员联通共进、平台联用共进、项目联报共进“五联共进”模式。

通过“五育共建”加强顶层设计,构筑更加完善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共建共进体系;通过“五联共进”加强合作对接,把大中小学建设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基地。

发挥优势,形成育人合力

马玉堂,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长期以来,他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是甘肃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西北民族大学依托“马玉堂名师工作室”平台,建立集体备课、专题讲座、学术交流、教研教改项目申报实施等共研共学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附属学校《道德与法治》等“和德美性”系列课程,从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方面为教师进行专业引领,进一步梳理教学内容、明晰教学的方向。

此外,马玉堂还吸收附属中小学教师加入“马玉堂名师工作室”,形成教研互动、共同建设、一体推进。

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学生心灵深处?……在一堂大中小学教师的集体备课上,马玉堂就此作出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教师们解疑释惑。

在名师带动和影响下,附属学校思政教研风气浓厚,骨干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水平逐步提升。

如何跟中学生讲清楚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前,这一问题让西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思政教师赵娣十分困惑。在西北民族大学参加几次培训和集体备课后,赵娣逐渐明晰了思路。“首先,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结构与特征,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的故事。其次,要旗帜鲜明地批驳一些错误思想观点。”

西北民族大学还充分利用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部的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志愿者走进附属中小学课堂,助力附属学校开设绘画、书法、器乐、舞蹈等系列课程,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我们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桑吉顿珠说,此举发挥了朋辈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了育人实效,让学生在育人中实现自育。

“这些年,我们借助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借力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魏彩霞说。

分层施教,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校园生根

“什么是民族团结?”在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张玉抛出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一家人。”稚嫩的童声答道。

课堂是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如何让小学生理解民族团结这一宏大主题?“在语文课堂,可以借助典籍、诗歌等文学作品,让小学生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张玉说,小学阶段重在培养道德情感,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从身边人、身边事出发,向小学生讲述民族团结故事。

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杨昊泽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为我们讲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通过观看影像资料,我直观地感受到,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在初中课堂,初中生已初步具备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能力,重在打牢思想基础。九年级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上通过排演话剧的方式,分组演绎自己对于“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解。“角色扮演旨在提供一种思考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同理心,能让学生通过他人的眼光看世界,理解他人的感受,在相互尊重中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西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魏坤虎说。

大学阶段则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增强使命担当,课堂“思考”的味道更浓了。自2020年秋季学期起,西北民族大学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通过学生们结合生活、学习与实践经历完成的期末论文,可以看出大家基本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脉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研室主任马英杰说。

为让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西北民族大学着眼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内容的强化优化。在现有课程内容基础上,重点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优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持续深化党的领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更好地发挥整体性效能。同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西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俊豪说,“在此基础上,切实发挥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依托立体、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实现了附属中学、小学的全覆盖,有形有感有效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学生心灵深处。




THE END




中国民族报整版刊发学校师生文章


今天,中国民族报再次报道这个团队。


刚刚!《新闻联播》报道的这场表彰大会,有他



央视频/强国号/校园号/视频号

微博/抖音/头条/B站/快手

关注@西北民族大学

投稿

huluanyingjun@qq.com



来源:中国民族报

编辑:胡   俊

主编:韩   瑛

让我知道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